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文學何用? / 魏鵬展

文學何用?     / 魏鵬展

有 人訪問華人數學家丘成桐,請他介紹一些書給年青人。你們可能以為他會介紹數學書,鼓勵年青人學好數學。令人覺得意外,他竟然建議年青人讀文學作品。他認為 年青人在社會上工作,溝通能力很重要,讀文學是很好的。香港首富李嘉誠曾接受電視台訪問。他在節目中談到了自己年青時候看很多書,日後他能夠在商界有所成 就,可能都與這些書有關。你們可能都以為他一定看很多投資或商業類的書,以致他能在商界創一番事業。答案也令你們驚訝,原來李嘉誠看很多文學作品,其中不 少甚至是古典文學的書。香港才子陶傑在電台節目表示最看不起讀工程系的學生,覺得他們沒有內涵;但卻最欣賞讀文學系的人,為甚麼呢? 
文學能帶給人的除了溝通能力外,另一樣東西就是人情世故。作者創作文學,把自己的人生體驗都寫到作品中去。我們可以從很多傑出的文學作品學會很多人情世故。 當中有的是前人失敗的血淚;有的是前人成功前跌倒留下的痕跡;有的是一面鏡子,當中有很多醜陋的面孔。有人把《紅樓夢》放在枕邊,讀完一回,又一回,每次 讀完都有新的發現,也有新的反思。有人把《三國演義》讀了不下十次,反覆回味當中的人事鬥爭。文學作品中的人情世故令讀者不須跌倒,才知道路難行。把前人 的經驗讀過了,走到現實中去實習,不是更有把握嗎?
不論甚麼行業,甚麼環境,人總要與人相處,總要與人溝通,文學就可以帶給人這些東西。文學的能力與語文的能力有所不同。語文能力的聽說讀寫,只是口頭和書面 的基本輸出和輸入;文學的能力,除了基本的語文能力外,還有一種能力,那種能力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交流。作者寫了文學作品,透過作品抒發情感,讀者也透 過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人說讀書能令人神交古人,說的就是讀者透過文學感受古人的情感,讀者就成了古人的知己,也就與古人做了朋友。讀者先是從文學感 受作者的情感,這種文學的感知能力遷移到現實,讀者就能感受身邊人的情感。現實中,人與人多一點情感交流,人際也就更和諧。古人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是 成功的要素,文學令人與人的情感增加了交流,人與人紛爭也就減少了,也就增加了成功的機會。
也有人把《唐詩三百首》反覆背誦,從中感受古典詩歌的美感。欣賞能力須要培養。欣賞能力也是一種修養。作者欣賞身邊的一草一木,寫成文章;讀者透過文學作品 去欣賞世界上很多被忽略的美好事物。我們每天匆匆走過人行道,上班去,停一停,留心看一看,路邊的麻雀在這邊跳一跳,在那邊吱吱一聲,又飛到那邊去,可愛 極了﹗讀者欣賞文學作品,繼而欣賞身邊的小鳥,最後對不同的人也能欣賞。每個人都值得我們欣賞,只是你未發現呢?老闆會欣賞下屬,就更容易找到合適的人, 做適當的工作,這對公司的分工不是更好嗎?
我有時想,李嘉誠年青時不是讀很多文學作品,而是讀很多商業類書,會有今天的商業成就嗎?莊子說的「無用之用」有時是更有用的。
2011年9月19日 夜
(刊登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2011年11月15日10期,頁56-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