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創作靈感的來源 / 魏鵬展

創作靈感的來源   / 魏鵬展

很多時,同學們寫文章都感到很苦惱,不知寫甚麼。這不一定因為同學們語文水平低,而是想不到寫甚麼。這是缺乏靈感所致。靈感就是寫作人寫文章的頭緒。同學們可能會感到很驚奇。很多作家寫了很多文章,他們是怎樣想出來的呢?創作靈感的來源大致可分兩部分: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
直接經驗是最好的靈感來源。如果你有很多經歷,例如被老師罰留堂;週末過了個難忘的生日;欠作業被老師記手冊等都可以是創作題材。但有些同學可能也會覺得困難,你可能從未被老師罰留堂;也從未欠作業;你每年都會過生日,但生日會都是重複去年的形式,沒有甚麼值得寫。一個好的作家能從重複的生活中發現特殊的地方,因為生活再平常總有細節,有些細節很有味道。你去年在家中過生日,今年也在家中過生日。只要你肯用心去觀察,聆聽,用你五官多去感受,很多東西都跟去年很不同。生日蛋糕的圖案可能多了一個米奇老鼠;爸媽對着你笑的樣子又可能不一樣;家人齊聲為你唱的生日歌可能也有些差別,當你細心聆聽,可能發現原來媽媽唱歌的聲音很甜美。這些生活細節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同學們一定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更重要是用心去感受。平凡的東西是不值得寫,平凡的東西溶入了我們的感情,這些帶感情的題材,即使是日常瑣事,只要是你的真實感情,那就能引起讀者共鳴,感動人心,切忌無病呻吟。
有一回,我吩咐學生以〈一位令我很尊敬的班主任〉為作文題目,規定他們一定要寫出真實的東西,因為同班同學年齡相同,家庭背景相近,你想到的事情,其他同學也能想到,你虛構的情節,跟別的同學虛構的情節可能會雷同,憑空造的情節是無新意、無病呻吟,不能感動人心。我收回的作文很多都很相近,不但故事很悶,感情很假,沒有新意。當中有兩篇文章是真實的故事,這些事件是發生在同學身上的,所以顯得很真實,很獨特。我把兩篇文章投到文學雜誌《香港作家》,結果都被刊登了。我把她們的文章在課室裏傳閱。後來越來越多同學們交給我的作文也很真實,很有感情。我們很難有很新奇的經歷,但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有獨特的細節,這些細節寫在文章中,就是創意。
直接經驗固然很好,但一味只寫生活經驗,最終還是會江郎才盡。沒有足夠的直接經驗,我們可以尋求間接經驗。間接經驗可分為閱讀和想像兩種。閱讀又可分為廣義閱讀和狹義閱讀。狹義閱讀是指看書。古人朱熹有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講的就是我們要多讀書,文章的創作靈感就自然會來。一位好作家,到他去世前一天還在看書。我們看書不是要抄前人的題材,只要積累多了,我們就有所啟發。有人說笑「天下文章一大抄」講的就是要多看書。甚至有作家為了擴闊視野,男作家刻意看有關育嬰的書,女作家刻意看汽車雜誌。我們不知何時可以用上我們看過的書,可能十年後的文章題材是今天我們看過的故事書給我們的啟發。
廣義閱讀是指看電影、聽收音機、聽別人談經歷等。我們看一齣電影,當中的故事情節很精練;聽收音機,我們又能聽到很多故事趣聞等;聽別人談經歷,那更是活生生的生活素材。這些廣義的閱讀有時來得更真實,更有質感。
閱讀所得的東西是別人的,我們不能抄襲;聽到別人的經歷也欠缺細節。我們須要運用想像力,把別人零碎的故事中,填補細節;把別人的故事改編,這也要運用想像力。沒有想像力,我們就很難寫出文章。
固然間接經驗可以為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但那些始終不是我們的經歷,寫出來就不免無病呻吟。我們要把自己的生活體驗的感受融進那些想像的經驗中,那經驗才有感染力。
我是一位教師,很喜歡在課室與同學們分享寫文章的方法。過去一年,我在這裏跟大家談了很多寫文章的方法。同學們讀我文章,跟我彷彿有了另一形式的師生關係。這是這欄最後一篇,期望同學們掌握了基本寫作技巧後,不要停下寫作,繼續快快樂樂地爬格子。下篇新詩牽我手也是最後一篇。下回再見﹗
2012年5月14日 上
(刊於《喜樂少年》2012年6月10日,頁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