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我把鐵籠罩在身上 – 新詩創作/魏鵬展

我把鐵籠罩在身上   /魏鵬展

把鐵籠罩在身上
渴望滿足不曾擁有的
安全感
鐵籠太冷
我輕輕撫摸
我感覺到
手的溫暖無法通過
鐵網
我也無法感受
鐵網外的溫度
我不習慣太冷
伸手摸
鐵還是
很冷 很硬
我張開口
我覺得嘴巴
很冷 很痛
我一直沒有
閉嘴
我感覺到
慢慢回暖的鐵網
有血的腥味

2018128


 魏鵬展新詩〈我把鐵籠罩在身上〉



《小說與詩》稿約、稿例、投稿方法 + 最新一期目錄:
《小說與詩》官方網站:
 《小說與詩》facebook專頁:

魏鵬展詩文集:
魏鵬展facebook

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在最黑暗的地方尋找最美麗的疤》序­­ ­── 我的作家之路 /魏鵬展

《在最黑暗的地方尋找最美麗的疤》­­ ­── 我的作家之路  /魏鵬展

在華仁書院(九龍)讀書時,我就開始思考自己往下的人生路該怎樣走下去,覺得自己不應虛度光陰,要為社會做點事,但做甚麼好呢?中學的中文課文與小學很不同,每課書都是選自作家的文章。老師一開課就說故事,講述作者生平。雖然老師講故事的技巧不算很好,但就讓我留意到讀一篇文章要先瞭解作者,再理解文章;有時,有些文章很難理解,又會反過來,再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最後,我們熟讀了一篇文章,也會很瞭解一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與作者是不同時代的人,但可以認識及瞭解對方,這與交朋友有甚麼差別呢?我當時覺得作家是一個很有趣的職業,即使死了千百年,很多人還是有興趣瞭解他,想與他交朋友。我相信沒有其他職業能結識那麼多朋友﹗後來,我借了一本有關作家生平的書,書中詳細記述了十多位著名作家如何走上作家之路。我得出三個結論:一、他們的古文基礎很好;二、他們的生活經驗很豐富;三、他們看了很多書,其中包括英文小說。我對自己說,他們怎樣做,我就怎樣做,很努力地做,最後自己一定會成功。
中二時,我遇到一位很愛國學的老師,他教我中文科。平時,他很少講解課文,但就印了很多古文給我們閱讀。他又常常帶自己的古文線裝書回校,在課室裏讓我們傳閱。我們很快就接觸了《論語》、《孟子》和《史記》等古書。有一回,我走去問老師怎樣才可以買到《十三經注疏》。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覺得大字有中字解釋,中字有小字解釋,全都是古文,如果能把這部書很仔細地讀熟,我的古文基礎不就會很好嗎?老師當時只反問我一句:「一千元你覺得貴嗎?」。中二開始,我很喜歡逛書店,一看到小字解釋大字的古籍就特別喜歡,馬上買回家。我的書架就這樣擠滿了古籍。
我這個作家夢一直沒有放棄。我很用心讀自己買回來的古籍,希望自己的中文基礎好;我也很用功學習英文,因為我知道英文好才能讀懂英文小說;我雖然內向,但又迫自己要外向,因為不外向,怎麼能多接觸人,多感受人與人的情脈呢?生活體驗也源自人與人的相處,因此我要走出去面對不同的人,接觸不同的事物。我這個作家夢令我的生活很充實。我要不是走出去接觸人,與人共處;就是埋首獨自看書。這種生活令我很久未能感受小學時打遊戲機後的空虛感,也沒有追看完卡通片後的閒煩悶。這種充實感至今仍然沒有改變。
我覺得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觸動人心,寫出人與人的深情,能引起讀者共鳴;創作人又要以同情和共鳴的心看世界,這樣才能感受到人與人的情脈,事物的神韻;創作人自己有情,又能感受外人外物的情,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有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多設身處地去感受與自己接觸的人的內心世界。正因為這樣,我很容易感受到學生的想法。我一走進課室,就能感受到學生的思想。他們是否喜歡老師?是否喜歡上課?內心世界又是怎樣?在最近學校的家長日,有媽媽問我怎麼能如此瞭解她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以同情與共鳴的心看世界。
我的創作主要是詩,但其實我很想寫小說。我選擇先寫新詩,未寫小說,一方面因為工作忙,更重要的是寫小說要有豐富的人生感受。我知道讀者很小氣。他只要看過你一兩篇作品,感覺不好,往後就不想再看。小說要寫得好,一定要有充實的人生經驗。年輕人最缺的是人生經驗,如果匆匆下筆,這樣的作品就很幼嫩;小說的文字也最容易暴露一個作家的不足,作家必須先好好讀書,練好基本功。我讀過很多作家寫的小說,不是文字差劣,就是故事欠缺生活感受的深度。詩一方面解決了工作忙碌的問題,另一方面,詩要的是感受和靈感。在生活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年輕人最好開始寫詩。年輕人多情,把不同的感受寫成詩,這樣的作品很容易就能觸動人心。我不喜歡寫散文。散文無遮掩,作者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赤裸裸地呈現,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是非。很多文人就是因為文章而惹禍。我寫作,一不談政治,二不評時事,追求純文學藝術。小說與詩將會是我文學創作的主要文體。
有些人可以一天寫一首詩,很快就寫了數百首,數千首詩,寫得比李白、杜甫還要多。我覺得詩不能寫得太多,要積累感受;又不能太懶惰,有人幾年才寫一首。我要求自己一個月寫一首詩。開始寫詩時,我一個月寫兩首詩,但覺得太多,後來就一月一首。對年輕人來說,一個月一首詩不算多,又能配合文學雜誌的出版。很多文學雜誌都是一個月出版一次。一個月寫一首,正好用來投稿。投稿是給作家詩人的一場考試。刊登與否證明了自己的作品是否達到基本水平。一位作家要被人承認和認識,也要靠發表。如果你的文章只在朋友間傳閱,你一輩子也當不成作家。只有靠發表,你的文章才能留傳。現在的圖書館都能好好保存文學雜誌,學者就是從這些文學雜誌去研究當代的文學發展情況,可能有一天你會遇到一位「伯樂」。我這個一月一詩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一年多前,我患了一場大病,差點死了,在我那段生命最脆弱的時候,我還是堅持了一月一詩的習慣。我知道創作的生命不能停止,一旦停止,我也不知創作的泉源甚麼時候會再流。我看過很多年輕的詩人只寫了幾年詩,就停筆了,而且不能再提筆,不是懶惰,只是創作的泉源乾涸了。
這本詩集的書名《在最黑暗的地方尋找最美麗的疤》是一首詩的名字,有追尋和回味過去經歷的涵意。我覺得這個名字很有詩意。我寫詩都愛在詩末添上日期。我可以把作品順序編,這樣就符合古人編年體詩集的體例。但我想讀者先看我的近作,因為我覺得自己一直在進步。有人建議我刪去不滿意的作品,但我又不捨得,因為每一首詩都是我的用心之作。早期的作品雖然文字較幼嫩,但感情是真摯的,所以值得留在集中。我不喜歡為出詩集而寫詩。我知道有人在短時間內就寫了百多首詩,然後馬上出版詩集,這樣的詩生活感受積累不深,又未經過文學雜誌的把關和過濾,很難觸動人心,引起讀者共鳴。我喜歡慢慢地寫好每首詩,把每首詩都拿去發表,最後才把作品結集。這本詩集中的所有詩就是這幾年發表在中港台和外國刊物上的作品,每首詩都註明了曾發表在甚麼刊物上,讀者都能查閱和印證。附錄中的幾篇評論本應收錄在拙作《新詩創作法》中,現在收錄在這本詩集中,以便讓讀者瞭解我的文學觀。
我認為出版詩集和寫詩同樣不能太多,又不能太懶惰。年輕人應該能堅持一月寫一首詩;一本詩集最好有一百首詩。因此,我下一本詩集大概在八年後出版。

2014718 深夜

《新詩創作法》自序 /魏鵬展

《新詩創作法》自序        /魏鵬展

有關寫作技巧的書實在太多了。如果你想寫散文,有關散文創作技巧的書,很容易就能找到;如果想寫小說,相關的書籍不論中英都有。新詩就很難找到相關的書籍。詩法仿如中國國術,有技巧,但不同人有不同的感悟,也很講究個人的悟性;如中國武術,固然有拳訣,但當中的技巧和心法,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能掌握當中的竅門,實在不容易。這本書是有關我創作經驗的心得,其中很多是請教前輩得來的,但更多的是在新詩創作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研習心得。
最近,香港教育界越來越重視文學創作,很多中學都邀請了作家到學校教學生文學創作。我是一位中文教師,也是詩人。我也為自己任教的學校開辦了「文學創作班」,在課餘時間教學生寫新詩、小說和散文。學校稱這是拔尖班。
2010年11月,《喜樂少年》編輯陳幗慈在電郵中表示她看過我的新詩,覺得我寫得很好,希望我能在刊物上教學生寫詩,就想邀請我為她主編的刊物寫有關新詩創作法的專欄文章,文字要適合學生看。我覺得這樣可從另一種形式教更多的學生寫詩,很有教育意義,就一口答應了。雖然專欄的文章是寫給學生看的,但我想做到深入淺出,令文章不但適合學生閱讀,也適合有興趣新詩創作的成年人閱讀,做到老少咸宜,增加文章的可讀性。秀實是我的好友。他也問我為他的《圓桌詩刊》每期寫一篇新詩評論,我也答應了。由於該刊物的對象是文壇的詩人和學者,我就可以寫一些更深層次的文學評論。後來,關夢南先生也邀請我為他的《香港小學生文藝月刊》寫有關新詩賞識的專欄。這個專欄的內容是介紹不同詩人的作品,並從著名作品中探討不同的新詩創作技巧。
我堅信文學作品及評論都需要時間去成長,粗製速製的作品不能吸收到足夠的營養,不能長得結實和高大,可讀性不高,因此每篇文章我都要花一個月的時間醞釀,每篇文章都要仔細閱讀很多參考資料才下筆;文章寫好了,我也要先給朋友傳閱,覺得不能再更改任何一個字,才放心發給編輯刊登。最近重讀舊作,覺得有關新詩創作法的話題幾乎都寫過了,我決定結集成書,與讀者分享創作心得,也讓有興趣創作新詩的朋友可以有多一本參考書。
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與更多人分享。我甚至歡迎任何人在標明著作權的情況下,把拙作隨意複印和傳閱,甚至放在網上傳播。我堅持我的文章寫出來只是為了與讀者分享。我歡迎所有讀者對我的文章提出建議,讓我可以不斷改進。
2013年12月22日 傍晚


我和中山大學 - 散文創作 (博士論文〈後記〉) /魏鵬展

我和中山大學      /魏鵬展

論文終於寫好了,我寫了六年多,寫得很久,寫得很累。我很喜歡中山大學。我在香港大學讀碩士,但對香港大學沒甚麼感覺。我到過幾所大陸的大學,感覺都差不多,好像都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基本結構和設計都差不多。中山大學卻很不同。我第一次走進中山大學,是在我進行博士入學面試時。大學的校門沒有甚麼特別,都是那種大陸的模子;但走進去,我很快注意到校園路旁的大樹。中山大學的樹真的很大,很粗,樹幹很硬,很有力地向上撐着;樹下的泥很黑,但不乾,我直覺樹根很粗,很長,很有力的紥着樹下的泥土。很粗很大的樹,不只一棵,幾乎每棵樹都很粗,很壯。這些大樹樹齡一定不小,但我不覺得樹老,我覺得樹很成熟,有壯年男人的成熟味道。樹葉很青,很密,走在樹下,我嗅到樹皮的香。中山大學的樹長得那麼壯,那麼粗,不是偶然的,那黑色的土一定很肥沃,很有營養,這不就是地靈人傑?

對中大不太熟悉,我走來走去,最先見到的是吳承學老師。他聽到我想見張海鷗老師,想了一會兒,就用手機打了電話給張老師。我走進張老師的辦公室,張老師就邀請我坐在茶几前,和我一起喝普洱茶。張老師很親切,說話也很幽默,也細心。我帶了一大袋我發表過新詩的文學雜誌給張老師看。張老師很細心,很快就留意到那裝文學雜誌的袋子很小,幾乎破了,就給了我一個中大的袋子。我們談得很開心。張老師聽到我很喜歡中大,他也有同感,就站在窗前,和我一起觀賞那些長在黑色泥土的粗壯的樹。

頭幾年,教學工作很忙,我的論文進度一直很慢。學校的壓力很大,學生也很頑皮,每天工作十三個小時,很早起床,很晚回家。我只能在每天早上坐地鐵時看書。我不習慣站着看書,就每天都與其他乘客賽跑,大家都想有一個座位可以坐下來,閉上眼睛,休息一下。有時,車廂裏有老人家,我要面對很大的道德壓力,讓座還是不讓座。讓了座,我就沒時間看書;不讓座,就覺得自己做了錯事。我計劃四年以內一定要寫好論文畢業;但到了第三年,我患了大病,差點死了,幸好最終能治好。患病的一年中,我完全沒有寫論文。康復後,我再次見老師時,已經是一年多的時間。老師很嚴肅地問我:“魏鵬展,你希望畢業嗎?如果不打算畢業,我可以對你要求低一點。”“我希望畢業。”“那我就和你一起努力吧﹗”老師要求我先給他寫三篇論文,然後才開題。我很認真的寫了一篇。老師很失望,因為我寫得很差。老師很嚴肅地指出了我論文的一些毛病。話不多,但對我啟發很大。我覺得老師的學問很深,就把老師的意見記下來。寫第二篇的時候,我先思考老師的意見,才開始寫。寫好了第二篇,我發給老師。老師很生氣,因為我還是寫得很差。我由香港過去見老師。老師要我坐在他旁邊,看着電腦,一句一句地問我寫作的思路,又很仔細地指出寫論文的要訣。這樣一談,就談了接近兩個小時。老師說話很簡潔,深入淺出,對我啟發很大。我有時想雖然我的論文寫得不好,但我從老師學會的東西比其他同學多。

到了第五年暑假前,我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我向校長交了辭職信。我辭職前,曾經跟爸媽討論。他們極力反對,因為一旦辭職,我就很難再做老師,因為中小學校長都不喜歡教師停職去讀書,覺得教師沒承擔精神。我很喜歡做老師,但我不甘心不能完成博士論文。我做了最壞的打算,一年後論文寫好了,要是不能再做教師,我也要對自己無悔。在接着的一年的時間中,我每天都一吃完早餐,就到會所自修室去寫論文,寫到晚上九時才回家。每天都在寫,寫得很累,也有很大的精神壓力。雖然我太太完全沒有抱怨,但我心裏還是心虛。這一年的時間,我的時間把握得很好。我於2016710日就寫好了博士論文全文,寫了三十二萬字。不管結果怎樣,我是努力過了。

我很喜歡中大,很喜歡這裏的泥土很黑,樹幹很粗,樹葉很密很青。我兩個孩子長得很快,很希望有一天能帶他們在逛一逛這所地靈人傑的廣東第一學府──中山大學。
201695 晚上

魯迅的新詩〈夢〉 / 魏鵬展

魯迅的新詩〈夢〉   / 魏鵬展

很多夢,趁黃昏起哄。
前夢才擠卻大前夢時,後夢又趕走了前夢。
去的前夢黑如墨,在的後夢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說,「看我真好顏色。」
顏色許好,暗裏不知;
而且不知道,說話的是誰?
暗裏不知,身熱頭痛。
你來你來﹗明白的夢。              (魯迅〈夢〉)

這是一首政治詩。同學們理解這樣的詩得先弄清詩人作詩的時間,瞭解一下那個時候的歷史。1918年就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那個時候知識份子都想改革中國,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當然也難免意見分歧,有爭論的時候。瞭解這點,再看這首詩,同學們就很容易明白詩的意思。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也同時發表了三首新詩,〈夢〉這首詩是其中之一。魯迅是現代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說寫得很好,也有很崇高的地位,但他很少寫詩。他在《集外集‧序言》中寫:「不喜歡做新詩的,只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出現,就洗手不作了。」魯迅當初想鼓勵人們寫新詩,所以才寫了幾首新詩,後來就集中寫小說和雜文,很少寫新詩了。

詩中提到的「夢」的字面的意思是「發夢」,其實是比喻人們的理想。當時很多學者對中國有不同期望,而且覺得自己的想法比別人的好。詩中說:「看我真好顏色。」中的「好顏色」字面意思是形容夢的色彩鮮艷美麗,其實是比喻各人的主意很好。但大家的意見都不統一,互相批評,互相否定別人的改革建議,所以詩中說:「前夢才擠卻大前夢時,後夢又趕走了前夢。」詩人對大家的爭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顏色許好,暗裏不知;/而且不知道,說話的是誰?」詩人覺得儘管大家的「夢」是美麗,但在黑暗的環境中也看不見,甚至誰在說話也不清楚,認為當時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言論,誰是誰非,很難判斷。

這首政治詩寫得好的地方在於文字不太直白,不會讓人一看就明白;而且這首詩不含有敵對及怨恨的情緒,能做到「溫柔敦厚,詩教也。」的傳統對詩的要求;詩也不流於議論,因為評論時事的題材不是詩的專長,一般的社論會做得更好。不只政治詩,任何詩都一樣,簡簡單單地就題材抒發情感,就可以了。

2015年8月17日 晚上


以溫柔的筆觸寫沉重的主題 /魏鵬展

以溫柔的筆觸寫沉重的主題    /魏鵬展

同學們頑皮,做了錯事,老師常常很嚴厲地責罵你們;但有時,我們犯了錯,老師卻很溫柔地對我們解釋事情,希望我們改過。雖然都是我們犯了錯,老師的表達方式卻很不同。但這兩種表達手法哪種較好呢?我曾看過一段很可愛的動畫片,影片裏的角色都很可愛,但中間有一些斷頭、斷手等的血腥畫面,我看了感覺很噁心,也很不舒服;這種影片比一般的暴力影片還要嚇人,這是為甚麼呢?原來活潑可愛的角色與突然發生的血腥畫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把本來已經很嚇人的血腥畫面深化了,令人更害怕。
同學們可能認為平時不停罵人的老師,同學們都習慣了,當同學犯了錯,那老師再嚴厲地責罵你,你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受。相反,平時一向和藹可親的老師,有一天突然大聲破口大罵,同學們可能會感覺到自己做了很嚴重的事情,令老師很生氣。這也是對比的效果。文章也是一樣,我們可以用很溫柔的筆觸,寫出很沉重的主題。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紅紅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綠葉上
那麼,你就會一目了然
你就會說
哦,多麼可愛的紅潤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紅紅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綠葉上
那麼,定會被可惡的鳥啄破
我該怎麼說呢
該怎麼表達這裂心的痛苦?(雷抒雁〈掌上的心〉)

詩人把自己的心比喻為草莓。草莓特點是顏色鮮艷,味道酸甜,很美味。詩人把自己的心比喻為可愛的東西,又把自己的手掌比喻為綠葉。綠葉令鮮紅的草莓看來更可愛。這些都令把心放在掌上的動作顯得不嚇人。第二節詩,詩人筆鋒一轉,寫鳥飛來啄食詩人放在掌上的心,寫「鳥」而不寫其他兇猛的野獸,目的也是為了維持溫柔的筆觸。最後又以疑問句「該怎麼表達這裂心的痛苦?」抒發自己的痛心的感受,一方面保持了詩溫柔的基調,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感受交給讀者去想像。這樣的寫法能避免抒情太直白的毛病,又能深化感情。

2015年5月6日


新詩詩意的拓展 /魏鵬展

新詩詩意的拓展    /魏鵬展

同學們作文,常常被老師批評離題,因為同學們寫得太多與題目無關的事情。老師常常教我們作文要主題集中,意思就是要圍繞題目關鍵詞作文。可是,新詩就容許我們東拉西扯,寫很多題外話,這是新詩詩意的拓展。這就如我們把一塊石頭擲到湖裏,一圈圈漣漪就會從石頭落水處一直往外散開。如果要同學們以〈被面〉為題,作一篇文,同學們可能會交代那被面怎樣得來,再描寫被面的外形特徵,最後表達對被面的感想。整篇文章都集中寫有關被面的事情,與被面無關的話題則隻字不提。可是,如果同學們要以〈被面〉為題寫一首新詩,你會怎樣寫呢?台灣詩人向明就寫了一首以〈被面〉為題的新詩。

遲疑久久,要不把封紙拆開
一拆,就怕滴血的心跳了出來
最是展開觀看的刹那
一床寬大亮麗的綢質被面
一展就開放成一條花鳥夾道的路
仿佛一走上去就可以回家

能這樣很快回家就好
海隅雖美,終究是失土的浮根
久已呆滯的雙目
終需放縱在家郷無垠的長空
只是,這綢幅上起伏的折紋
不是世途的多舛
路的盡頭仍然是海
海的面目,也仍
猙獰                     (向明〈湘繡被面〉(節錄))

詩人向明是湖南人,很早就移居到台灣去了。他的妹妹從湖南寄了一幅被面給他。他就給妹妹寫了這首詩。詩人的想像力很好。他把被面的摺紋想像成一條條回鄉的道路。被面的摺紋有盡頭,回鄉的道路也有盡頭。那盡頭是猙獰的海。詩人居住在台灣。台灣與他的故鄉相隔了一個海。海不是很美麗,很多人喜歡嗎?為甚麼詩人會覺得海猙獰呢?因為詩人有鄉愁,他很想念故鄉的親友。雖然這是一首詠物的詩,但詩人不只是集中描寫被面,而是運用想像力,由一幅被面拓展詩意,表達了詩人深刻的鄉愁。同學們讀新詩時也要多運用想像力,這樣才能理解新詩拓展的詩意。
寫詩雖然可以拓展詩意,但不是沒有節制的。有些新詩幾乎完全不點題,這是詩意拓展過度,讀者很難理解。那麼新詩的詩意可以拓展多少呢?那是沒有一個標準的,總之要做到恰當地表情達意。

2015年1月26日 晚


文學讓我學會欣賞 /魏鵬展

文學讓我學會欣賞   /魏鵬展

世上很多東西都很美麗,只要我們睜開眼睛,身邊很多東西都很美好。早上出門上學,路邊的麻雀在地上跳一跳,飛過剛轉紅燈的斑馬線,如果你能仔細看,很美麗呢﹗經過菜市場,那盆裏的蝦有時會跳起來,那情景也很好看呢﹗很多東西只要同學們留心看,很多事情都很美麗。美好的東西,大家都會欣賞,不好的事情,你會用欣賞的態度去看嗎?台灣的詩人夏宇就很會把不好的事情,也以欣賞,品味的眼光去看。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
醃起來
風乾

老的時候
下酒
  (夏宇〈甜蜜的復仇〉)

這是一首情詩。「你的影子」是指詩人對情人的記憶。把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意思是詩人把對情人的記憶保存起來。「老的時候/下酒」的意思是到詩人老了的時候再拿出來品嘗和回味。人們喝酒都喜歡一邊喝,一邊吃點下酒物,如花生等食物。喝的時候都不會喝得太快,喜歡慢慢地品嘗。詩人就把對情人的回憶比喻為喝酒。同學們讀一首詩或一篇文章,要先看看題目。這首詩的題目是有關「復仇」,可能表示詩人對舊情人又愛又恨,但又加上「甜蜜」,「復仇」本來是不好的事情,現在反而變成美好的事情。我們寫文章,如果只是寫我們討厭誰,文章裏不斷出現批評的詞語,同學們喜歡這樣的文章嗎?這首詩最值得我們欣賞的是詩中由頭到尾都沒有一個「恨」字或「討厭」等批評的詞語。詩人把自己對情人的「恨」以一種欣賞的態度去寫,這不就是把醜的東西寫成美嗎?我們欣賞的就是詩人這種對人的胸襟。

古人常說的「詩品如人品」,就是強調我們要多點以善良的心看世界。在日常生活裏,有些同學令你很討厭,你能多點欣賞他的優點嗎?你做錯了事,老師罵你,罰你,你會生氣嗎?學校裏有時會碰到你不喜歡的小昆蟲,你會傷害牠嗎?我們要多點欣賞的身邊的東西,以善良的心看待世界上任何的事情。文章是反映我們的思想感情,以善良的心寫出來的文章,更容易打動讀者的心。

2014112

欣賞一首淺白的好詩 /魏鵬展

欣賞一首淺白的好詩   /魏鵬展

中國人把美麗分做兩類:一是雕琢華麗的,一是樸素無華的;前者如皇帝的衣服裝上了很多金銀珠寶,十分華麗;後者如媽媽在香港的旺角女人街買的一件很便宜的衣服,圖案不多,但很美麗,她很喜歡。中國人寫文章也有以上兩種的分別:有人喜歡用上很多華麗的辭藻,用心雕琢每個字詞;有人則喜歡用淺白的文字,簡簡單單地把情感呈現出來。只要能把情感寫得具體而深刻,其實用淺白的文字寫出來的文章也可以很動人。

爸爸說祖父看不見東西了
我從來就不相信
媽媽說那的確是真的事
我始終不願意承認

老師說:雙親的話要聽
(但不是祖父的眼睛)
友伴問:你為甚麼說謊
(但我以為最誠實)

比如那天我替祖父讀報
標題上寫着「家鄉新事」
老人家便訴說三十來
一筆一筆辛酸的家國

比如那天我替祖父讀詩
只唸到「少小離家」四個字
就看見祖父好像望遠
從千百里外含來了一滴淚 (戴天〈祖父〉)

這首詩是寫作者不相信祖父的眼睛瞎了。儘管爸爸、媽媽、老師和朋友都說祖父的眼睛瞎了,作者就是不相信。作者真的不相信嗎?當然不是,否則他怎麼會替祖父讀報,讀詩呢?作者不相信祖父的眼睛瞎了,只是不接受這個傷心的事實,因為他很愛祖父。這首詩好在詩人能用淺白的文字,把自己情感具體而深刻地呈現出來。詩中作者為祖父讀的一首古詩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摧。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是說賀知章在八十六歲時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鄉,當時他已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了,所以家鄉的小孩子都不認識他。祖父為甚麼讀到這首詩會流淚呢?因為祖父身同感受,他可能在小時候就要出外工作,離開家鄉多年,很想念家鄉的親人。中國地方很大,從前的人都會離開家鄉到很遠的地方去工作,可能很久才能回鄉一次,這就如同學們要移民到美國去,很久都不能看到香港的親人和同學,你會很掛念他們嗎?

2014年7月14日 下午

文學的真善美 /魏鵬展

文學的真善美   /魏鵬展

平時作文,即使同學們寫的句子語法完全正確,例如「因為他對我不好,所以我一定要報仇。」但老師仍會打個交叉;同學們追問原因,老師就告訴你作文不能寫一些不好的東西。這些不好的東西可能是同學罵人的話,或者一些不正經的話。作文不是句子語法對就行嗎?原來不只是中文作文要求內容思維要正確,我們的中國文化也要求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思維正確。古人所說的「真善美」中的「善」,就是要求我們藝術作品既要有美觀,又要符合道德是非。
古人秦檜的書法寫得很好,但由於他害死岳飛,後人不滿意他的品格,所以就連他的書法也被貶低了,因為中國人認為作品如人品,人沒有品格,作品也被視為無品,不符合「真善美」中的「善」;西方畫會畫一些爛蘋果或死老鼠,但中國畫就絕不能畫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不符合「真善美」中的美。這些事情都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之餘,也要注意品德修養;寫文章不但要講究句子語法是否通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文章思維內容是否正確。
聞一多寫了一首有關死亡的新詩,但詩中不會提及死亡,為甚麼呢?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麼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撥你的眼簾,
不許清風刷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撐一傘松蔭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鬚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麼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着你,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聞一多〈也許〉)

這首詩的內容是談及聞一多的女兒去世了,但詩中連一個「死」字也不提及,因為中國人覺得死亡是不好的東西,詩人就以「睡覺」去借代女兒「死」。同學們可能會問為甚麼詩人會寫「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同學們是否認為詩人不因為女兒去世而傷心呢?原來中國人一向認為文章雖然可以寫悲傷的主題,但要寫得悲而不傷,而且有積極意義,這樣讀者讀了文章才有陶冶性情的作用。

201451

魏鵬展創作信念

魏鵬展創作信念   / 魏鵬展

作為創作人,我以同情和共鳴的心看世界,希望作品能增進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感通。我認為創作人應以同情和共鳴的心看世界,才能深入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情脈和事物的神韻,也只有以同情和共鳴的心去創作,作品才能感動人心,令讀者產生共鳴,也就是作者與讀者透過作品而有心靈上的感通。人與人多一點感通、共鳴和同情,矛盾和衝突也就不見了,這又是文學的社會作用,也是我創作文學的中心思想。

我希望將唐詩的意境、神韻帶到新詩中,把人的情脈、都市景物的神髓形象化,又能寫出人與人之間的深情,以表達深刻的主題,從而引起讀者共鳴,此之謂中學為體;形式和技巧取法于西方文學技巧,希望藉著創新的形式和技巧,能為主題和風格帶來突破,使作品有想像空間和耐人尋味,從而表現含蓄蘊藉的風格;我認同現代派的文學觀,反對使用成語、熟語等高度凝煉的詞語,強調新詞、新句、新思維,甚至寫出現代情懷,也學習他們勇於創新和突破的寫作態度,此之謂西學為用;不評政治,不論時事,追求純文學藝術。



《小說與詩》稿約、稿例、投稿方法 + 最新一期目錄:
《小說與詩》官方網站:
 《小說與詩》facebook專頁:

魏鵬展詩文集:
魏鵬展facebook

文學何用? / 魏鵬展

文學何用?     / 魏鵬展

有 人訪問華人數學家丘成桐,請他介紹一些書給年青人。你們可能以為他會介紹數學書,鼓勵年青人學好數學。令人覺得意外,他竟然建議年青人讀文學作品。他認為 年青人在社會上工作,溝通能力很重要,讀文學是很好的。香港首富李嘉誠曾接受電視台訪問。他在節目中談到了自己年青時候看很多書,日後他能夠在商界有所成 就,可能都與這些書有關。你們可能都以為他一定看很多投資或商業類的書,以致他能在商界創一番事業。答案也令你們驚訝,原來李嘉誠看很多文學作品,其中不 少甚至是古典文學的書。香港才子陶傑在電台節目表示最看不起讀工程系的學生,覺得他們沒有內涵;但卻最欣賞讀文學系的人,為甚麼呢? 
文學能帶給人的除了溝通能力外,另一樣東西就是人情世故。作者創作文學,把自己的人生體驗都寫到作品中去。我們可以從很多傑出的文學作品學會很多人情世故。 當中有的是前人失敗的血淚;有的是前人成功前跌倒留下的痕跡;有的是一面鏡子,當中有很多醜陋的面孔。有人把《紅樓夢》放在枕邊,讀完一回,又一回,每次 讀完都有新的發現,也有新的反思。有人把《三國演義》讀了不下十次,反覆回味當中的人事鬥爭。文學作品中的人情世故令讀者不須跌倒,才知道路難行。把前人 的經驗讀過了,走到現實中去實習,不是更有把握嗎?
不論甚麼行業,甚麼環境,人總要與人相處,總要與人溝通,文學就可以帶給人這些東西。文學的能力與語文的能力有所不同。語文能力的聽說讀寫,只是口頭和書面 的基本輸出和輸入;文學的能力,除了基本的語文能力外,還有一種能力,那種能力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交流。作者寫了文學作品,透過作品抒發情感,讀者也透 過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人說讀書能令人神交古人,說的就是讀者透過文學感受古人的情感,讀者就成了古人的知己,也就與古人做了朋友。讀者先是從文學感 受作者的情感,這種文學的感知能力遷移到現實,讀者就能感受身邊人的情感。現實中,人與人多一點情感交流,人際也就更和諧。古人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是 成功的要素,文學令人與人的情感增加了交流,人與人紛爭也就減少了,也就增加了成功的機會。
也有人把《唐詩三百首》反覆背誦,從中感受古典詩歌的美感。欣賞能力須要培養。欣賞能力也是一種修養。作者欣賞身邊的一草一木,寫成文章;讀者透過文學作品 去欣賞世界上很多被忽略的美好事物。我們每天匆匆走過人行道,上班去,停一停,留心看一看,路邊的麻雀在這邊跳一跳,在那邊吱吱一聲,又飛到那邊去,可愛 極了﹗讀者欣賞文學作品,繼而欣賞身邊的小鳥,最後對不同的人也能欣賞。每個人都值得我們欣賞,只是你未發現呢?老闆會欣賞下屬,就更容易找到合適的人, 做適當的工作,這對公司的分工不是更好嗎?
我有時想,李嘉誠年青時不是讀很多文學作品,而是讀很多商業類書,會有今天的商業成就嗎?莊子說的「無用之用」有時是更有用的。
2011年9月19日 夜
(刊登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2011年11月15日10期,頁56-57)


文學的共鳴­­­­­ ──­­人與人的深情 / 魏鵬展

文學的共鳴­­­­­ ──­­人與人的深情     / 魏鵬展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很多,但最著名的包括〈背影〉、〈荷塘月色〉、〈春〉、〈給亡婦〉、〈匆匆〉和〈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前幾篇因為多次被中 學選為範文,因此較為人所認識。〈背影〉和〈給亡婦〉是朱自清最感動人心,也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作品,前者寫父子之情,後者寫夫妻之情。文學作品能寫出人 與人的深情,引起讀者同感和共鳴,藝術性就高了。朱自清的〈背影〉文學技巧不算很複雜,甚至可以說沒甚麼琱琢,自然而成的藝術作品,能體現文學作品的真, 那「真」是人與人深情的真。
〈背 影〉雖說沒有甚麼複雜的文學技巧,但有些技巧很值得我們學習。朱自清在寫父親很關心作者,給作者送行時向腳夫行小費時,就運用對比手法寫父親不及自己聰 明,說話又不漂亮,由直接的批評,寫出間接的讚。間接的讚是作者以白描手法寫出很多父親關心自己的細節,由讀者自己理解。作者越是表面寫父親怎樣不聰明, 怎樣煩人,再對比父親關心和照顧他的細節,越能顯示作者的感動之情。這種表面文字是貶,字裏行間是褒的對比手法,能有效深化主題。
作 者寫這篇文章雖是以寫背影為題,也以背影貫穿全文,但其實是寫離別之情和父愛。這種離別之情和父愛卻從未從作者口中道出,卻只以事情細節去呈現。作者透過 父親送行的細節去呈現,其中落墨最多的是作者看着父親笨重的身軀跨過鐵路去給作者買橘。這件事寫得很具體,很仔細,但作者不加評論,也不道出自己的感受, 只用「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等細節去呈現作者對父親買橘的感受。父親買橘回來後,作者連忙拭乾眼淚,怕被父親看到自己因為太感動而流淚,作者不用直 接說出自己的感受,只以細節呈現,就更感動人心。清人沈德潛說:「蓋情一道出,便淺矣。」我們寫文章切忌感情太露,只須以真實的細節去呈現,但真實的細節 一定要從生活中去感受和深掘。
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父愛和離別之情,這題材古人寫得太多了,作者再寫豈不是沒有創意嗎?其實生離死別是文學的永恆主題,只要寫出來的情是深刻,能感動人心, 引起讀者共鳴,作者以新詞、新句、新事去寫這自古有之的父愛和別情,同樣有引起讀者共鳴的文學作用,這種作者與讀者透過文字產生共鳴和同情也是文學的社會作用。
2012年9月23日 夜
(刊登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22期,頁34-35)


文章的立意 – 動之以情 / 魏鵬展

文章的立意 – 動之以情    / 魏鵬展

上 次,我在這裏談過寫論說文可臚列例證,藉以說服讀者認同自己的觀點。可是,我們的例證和論證過程與科學實驗是有分別的,即使我們提出如何有說服力的論據, 還是有人不認同,他們也會提出論據反駁。這就變成沒完沒了的爭辯。只有面對很理智、很開明的人,真理才會越辯越明,否則可能先是動口,斷而動手,由原來理 智的討論,變成大打出手。古人提出「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把「情」放在「理」前面,就是強調情的重要。
諸 葛亮的〈出師表〉就是一篇情理兼備的文章。文章主旨是作者勸諫皇帝劉禪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親賢臣,遠小人,虛懷納諫,廣開言路,修明法紀,也向劉禪 表明自己北伐的目的。臣下勸諫皇帝行文要特別小心,要是直斥其非,不但不會收到說服的效果,更會惹上殺身之禍。諸葛亮對皇帝勸諫的道理其實就是論說文的論 點。論點需要論據支持,才能有說服力。但很多情況,不是理直氣壯就能打動人心,因為真正能理性思考的人實在不多,但人都有感情的,能動之以情就更有效了。 怎樣動之以情呢?我們可先思考一下與受文者的關係,再從關係上「談情」。諸葛亮與皇帝劉禪一方面是臣下與皇帝的關係,另一方面又有如父子的關係。我可以在 文中看到很多用臣下口吻的句子,我們稱之為君臣語;有些則用父親的口,我們稱之為父子語。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
陛下親之、信之,
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先帝不以卑鄙,猥自枉屈,三顧於草廬之中,諮以當世之事。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先帝謹慎,故臨崩寄以大事也。 (諸葛亮〈出師表〉)

文中「先帝」、「陛下」、「臣」是皇帝與臣下的稱呼;「受任」、「奉命」是臣下接受皇帝的指令的意思,也是君臣語。諸葛亮特別強調與先帝劉備的關係,就是以動之以情,由他與先帝的情去打動劉禪。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文 中「宜」、「不宜」意思是應該和不應該,這是長輩的口吻,所以是父子語。父子語的地方就是說理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沒有提出很多例證去論證自己的觀 點,嚴格來說不是很好的論說文,但在歷代文學評論家中,都評此文為很好的文章,原因不在於作者是否理直氣壯,推論嚴密,而在於他與劉禪的君臣和父子之情, 能做到「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這篇文章不是沒有瑕疵。在行文結構上,最理想的是,先寫情,再寫理,但這篇文章的結構卻是先理後情,但藝術表達上效果會較差。另一篇古人的文章也很著名,那篇就做到了先情後理,把情貫穿全文,那就是李密的〈陳情表〉。同學們有空時可抽象看看這篇美文。
2012年4月16日 上午
(刊於《喜樂少年》201256,3)


文章的立意 – 立論與論證 / 魏鵬展

文章的立意 – 立論與論證 / 魏鵬展

上 回,我在此談到文章的四種常見的例子。今回,我再談談議論文如何立論與論證。議論文與說理文最大的分別在於議論文可以爭辯,例如作文題目是〈民主和民生何 者較重要?〉不同人對這道題目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說民生較重要,也可以說民主較重要,怎樣說也可以,最重要是提出論據,說服讀者同意自己的看法;說理文 則不同,例如作文題目是〈守時的重要〉,作者只須表達自己對守時的看法,每個人都覺得守時重要,不必爭論。無論同學寫議論文,還是說理文,都須提出例證, 進行推論,以理服人。
立 論與論證其實是科學方法。科學家探究科學知識前,必須先對問題提出假設,然後找出證據去證明,例如起初人類以為地球是平的,但後來有人認為地球是圓的,這 是假設,沒有證明,沒有人信服,因此有人乘船繞地球一週,結果成功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那起初的假設就成功定論了。我們寫文章,表達新的想法,這些想法要被 人認同就要找出證據,文章的證據就是上次提及的例證。我們只在文章中臚列例子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須說明例子如何證明我們的觀點,那才有說服力,這個說明 的過程就是論證。同學們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像科學家提出的假設,這些看法是個人的,也是創新的,必須得到證明才可成立。
我 給學生出過一道作文題目〈論校服〉。文題的「論」字就表示作者要評論,要提出是否同意,指出對校服好壞的看法,這些觀點都有兩面的:贊成與反對;好與壞 等。雖然每個同學都要穿校服,但對校服的看法可以很不同。同學們寫這篇文章,就先得立論。同學可以說贊成穿校服,因為校服可以體現平等的精神。這個觀點沒 有例證技持,我們就要找一些例子證明自己的看法。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些同學很富有,有些則很貧窮。如果校方容許同學自由 穿便服,富有的同學可能會穿名牌,貧窮的同學會因為買不起名牌,而感到自卑。校服正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令貧窮與富有的學生都穿同樣的衣服,那就沒有貧富 之分了。這就可以論證了校服體現平等精神的論點。
同 學們可以分段寫出支持穿校服的論點,舉出例子,仔細說明例子如何印證我們的看法,這就完成了整個論證過程。可是,我們不能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讀者會覺得 我們以偏概全。我們要兼論反方意見,提出反駁的理由,這叫做駁論。為了令文氣更貫通,我們可以邊破邊立,一邊指出反方可能的看法,然後就是提出反駁的理由 和例子,段落可安排第一段寫引言,第二段寫反方觀點加駁論,第三段寫自己立論,第四段又是反方觀點加駁論,餘此類推,做到正反立論。
我 們寫文章雖然用了科學的論證方法,但畢竟所舉例證不是科學數據,因此不管我們舉出如何有說服力的例子去論證我們的看法,也會有讀者提出反對例證,而同樣很 有說服力,這就造成無止境的爭辯。正真能打動讀者的心不是具體的事例,而是主觀的情感。古人提出「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把「情」放在「理」前面,就是說 人的心理較感性,與其雄辯滔滔,不如真情打動。很多名人之所以能說服羣眾,不是單靠自己理直氣壯,而是捉住聽眾的心理,動之以情,這比單講道理更容易打動 人心。這種「動之以情」的技巧是文學藝術,下回再談﹗
2012年3月12日上午
(刊於《喜樂少年》201241,3)


文章的立意 – 說理 / 魏鵬展

文章的立意 – 說理   / 魏鵬展

文章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題思想。我們寫文章總會有想說的話,有寫作目的,可以是抒發感情,或者講道理,因此說理和抒情是文章基本的立意。我會在這欄的連續幾篇文章中談談文章的說理和抒情。
說理就是講道理。講道理基本要求是把要說的話說得具體,令讀者容易明白。具體的道理一說就明白,但抽象的道理好容易才說得清楚,我們需要一些寫作技巧。最基本的要求是舉例。常見的例子可分為四種:一、史例,二、語例,三、實例,四、設例。
史 例是指作者透過歷史故事說明道理。例如,很多同學談到讀書要用功,就會舉車胤讀書的例子,他沒錢買燈油,就用布囊裝着螢火蟲照明,藉此說明古人讀書很勤 奮;同學們談到做人應該謙虛,不應鋒芒畢露,就會舉楊修之死的例子,說明太出風頭,就沒有好下場。歷史事件是前人的經驗,作者以此作為例子說明道理,說服 力較強。
語例是指作者透過名人或古人的說話說明道理。例如,很多同學談到朋友之間各有專長,應互相學習,就會引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七》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意思是幾個朋友走在一起,不管自己學問有多好,那幾個朋友當中一定有些人值得自己學習。除了引古人名言外,有時作者也會引對聯。同學們想說明大家應多留心 身邊的事物,多關心時事,可以引這個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是明朝大儒顧憲成題在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對聯原本意思是表現知識分子的道德感和責任心。透過名人或古人的話說去說明道理,可以使文章觀點有更大權威性和說服力。
實例是指作者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例子,其中最常見的是時事新聞。有一回,我給學生一道作文題目:〈你認為香港是一個充滿歧視的地方嗎〉。這道題目須要舉出很多時事例子去說明。例如,內地「雙非孕婦」來香港生孩子,香港人對此極度反感,同學們可從事件中說明香港人對內地孕婦有偏見;前些時候,外傭為了爭取香港居留居,鬧上法庭與香港政府打官司,同學們也可藉此事說明香港人的排外心理。實例的優點是發生在近期,很多讀者都很熟悉,很容易理解,而且很切身,感染力較強。
設例是作者虛構的例子,現實中可能會發生,但只是虛構,不是真有其事。例如,作文題目是〈中學生應否談戀愛〉,同學們可舉出一些虛構的例子,說明中學生談戀 愛的問題,例如影響學業成績,有懷孕危機等。這些都是虛構的事情。設例的好處是可配合主題,作者自由創作例子,缺點是說服力不及實例和史例。
這四種例子,最好的當然是實例,那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時事,讀者很熟悉,很容易理解,作者以此說明道理,讀者更容易認同;史實也有很強的說服力,歷史事件 為人所熟悉和認同,能帶給讀者很深刻的印象;語例的優點是很精煉,很多名人和古人的說話都充滿智慧,能發人深省;設例是作者虛構的例子,作者所虛構的例子 有時會很主觀,未必能打動讀者的心,在非必要時,同學們盡量少用設例。同學們在說理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如何立論和論證,有關問題,下回再談﹗
2012年2月13日下午
(刊於《喜樂少年》201234,3)


怎樣寫人? / 魏鵬展

怎樣寫人?      / 魏鵬展

 很 多時候,老師給同學們的作文題目都是有關寫人的,如〈我的爸爸〉、〈我的班主任〉等等。遇到這樣的題目,同學們常常會想出很多形容詞去形容人物的性格,這 樣的寫法就流於空泛。在談怎樣寫人前,我們要先弄清楚怎樣才算是好的寫人的文章。同學要明白文章寫給別人看,只有日記才是寫給自己看,別人不可能很瞭解我 們的背景,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夠具體,別人就不會明白。寫人的文章最重要是要讓讀者透過文章瞭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我們寫〈我的爸爸〉,如果讀者讀了我們 的文章,能很具體認識爸爸的性格,那文章就是很好;我們寫〈我的班主任〉,最重要的也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班主任是怎樣的老師。
我 讀過很多同學的寫人的文章,他們都喜歡直接描述人物的性格。他們寫〈我的爸爸〉,就喜歡用嚴肅、幽默等形容詞去形容;他們寫〈我的老師〉,就喜歡用嚴格、 要求高等形容詞。這就流於概念化,寫出來的人物性格不具體,也不能寫出人物與我們的感情關係。我們應以事件去呈現人物性格,不應直接用我們的口說出,讀者 自然能從事件中明白人物的性格特徵。
同 學們寫〈我的爸爸〉,可選擇一些生活的事例去呈現,不必直接說出。例如我們要寫爸爸很疼愛我們,我們不論用甚麼形容詞去形容都不夠具體。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平時與爸爸相處時的生活故事。我們可以記一次生病時爸爸照顧我們的情況,但不能像寫日記那樣把事件巨細無遺地記錄,而是要經過剪裁,把那些能表達爸爸疼愛 我們的情節才記下,其他事情可以省略。同學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必直說班主任的性格特點,我們只須選取一些生活細節去呈現。例如,我們想寫班主任對學 生很嚴厲,我們可以選取一些頑皮同學做錯事,結果如何被班主任責罰的情節去呈現他的性格,但也須要剪裁,只集中寫能呈現老師性格的情節,把其他故事省略。 事件不能太多,太多則每件事寫得不夠仔細深刻;太少則文章顯得單調乏味,而且以單一事件呈現人物性格不夠深刻。我建議同學們可寫兩三件事情,那麼文章就很 充實了。
文章的結構也很重要。文章結構不好,就如一座房子的結構有問題,很容易會塌下來,情況不堪設想;結構做得好,有時可以令文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寫人要寫得感 人、深刻、引人入勝,最好的結構是欲揚先抑,或者有人叫先抑後揚。所謂「揚」是指談人物好的地方,「抑」則是談人物不好的地方。為甚麼要先談人物不好的地 方,才談人物好的地方呢?這是因為結構上有個對比的作用,把人物好與不好放在一起,可以對比出好的地方更好。例如,我們寫〈我的爸爸〉,可以先談爸爸如何 對我們要求高,不准我們只顧遊戲,令我們很討厭他;到下文,我們又可以筆觸一轉,寫爸爸如何疼愛我們,怎樣陪我們玩遊戲,這樣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令人物形 象更鮮明。我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應該全文只集中寫老師如何好,應該先在文章的前半部寫老師怎樣嚴厲要求我們守秩序,如何責罵同學,令同學們敬而遠 之;文章下半部分,筆觸一轉,又改為記述一些老師如何愛護我們,令我們很敬重他,這樣就能使文章的前半部分對比下文,使老師受人敬重的形象更鮮明。因此, 同學們應多留意文章的結構。切記不應以「直述」取代「呈現」,多以事件讓讀者自己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個性。
2012年1月1日 夜
(刊於《喜樂少年》201225,3)


對比的奇妙 / 魏鵬展

對比的奇妙    / 魏鵬展

小 時候,我很愛看圖書,尤其是那些有很多插圖的書。相片中的花朵旁都放了一枚一元硬幣,初時不知有甚麼用,後來才知道攝影師想讓讀者更具體明白植物的大小, 才放上硬幣去對比。原來很多東西要說得明白,很不容易,但用其他東西去比較,就清楚得多了。我們寫文章,原來也可用對比去令意念更具體,更傳神。
如 果我要同學們描述一塊玉很珍貴,你很重視它,你會怎樣寫呢?直接用成語「價值連城」,或者在「珍貴」前加副詞「非常」、「十分」,又未能很傳神,很具體地 把「珍貴」的概念寫出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不單靠詞語去描述,而用修辭手法去深化我們要表達的意念。被譽為最好的中國長篇小說《紅樓夢》就用了對比 把「珍貴」這個概念表達得很傳神,很有感染力。
寶玉聽了,登時發作起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甚麼罕物﹗人的高下不識,還說靈不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嚇的地下眾人一擁爭去拾玉。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紅樓夢‧第三回》)
作 者在這段文字中用了幾個對比:寶玉把玉摔到地上去,眾人卻急忙衝去拾玉,由旁人對玉的重視,對比寶玉對玉的輕視;賈母罵寶玉可以打人,罵人,但不要摔玉, 把玉說成比人的身體還要重要;寶玉說那塊玉是勞什子,賈母卻說那塊是命根子,對玉的不同命名,簡接寫出「珍貴」的概念。作者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就用了幾 個對比,把玉的「珍貴」寫得很具體,很傳神,甚至我們可以發現整段文字中,作者竟完全沒有提及「珍貴」這個詞,也沒有用形容詞去直接描述玉的「珍貴」,但 「珍貴」這個概念卻寫得很傳神。這段文字的藝術效果是來自對比手法。我們會發現很多名家都不愛把意念和情感直接說出,而是用藝術手法令讀者自己動腦筋去感 受和思考,這種文字上的互動,比作者單向的直接道出,來得更傳神,更具體。
對比手法可以小至一句句子,那效果就呈現在一句中;也可以大至一段文字,如上文,那種藝術感染力就表現在一段文字中;甚至可以大至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結構上,那種結構上的比較的範圍就更闊,甚至是結構性的,對整篇文章,或整本書的主題都有深化作用。
2011年10月29日 下午
(刊於《喜樂少年》2011年11月20日,頁3)


比喻 / 魏鵬展

比喻   / 魏鵬展

好文章一定能引起讀者共鳴,令讀者具體感受我們抒發的情感。情感是很抽象的,如何寫得具體呢?我們默書一百分很開心,到迪士尼樂園玩了一天,也是很開心,兩 件事情都用「開心」去形容,讀者就不能具體感受我們的情感;我們測驗不及格很傷心,祖母去世也說很傷心,兩件事情性質很不同,傷心程度也很不同,我們依然 用同一個形容詞去形容自己的感受,讀者好容易感受我們的情感,這是文字的限制。我們可以運用比喻打破這些文字的限制,令我們的情感寫得更具體。
高燕霜〈天空〉的比喻用得不錯,她覺得中午太陽很熱,直接用形容詞「非常」、「十分」去形容熱,太抽象,表意效果不好,所以她用暖爐去比喻太陽;天空變化多 端,她就把天空比喻為魔術師;黃昏的太陽美麗得很,她就比喻為鹹蛋黃,想把它吃掉,這個動作又暗示太陽下山,很傳神。接著,作者又順時寫晚上的景色,她把 星星比喻為嵌在夜幕上的銀珠。高同學的比喻用得很貼切,其中最重要的是她能找到日常熟悉的事物作為喻體,令讀者很容易理解。
陳頌恩的〈你好嗎?大自然!〉幾乎以比喻貫穿全文。她看到柳樹隨風飄動,覺得很美,就用仙女般舞動身驅去比喻;花朵挨著柳樹生長,她又聯想為小孩躺在母親懷 抱;小鳥的叫聲,她又比喻為演奏廳。比喻要有創意,被人用得太多的比喻,就不要再用。陳頌恩的比喻都用得貼切,喻體也用得很新奇。其中,較特別的是她把比 喻和擬人法連在一起用,把文字寫得很生動,很活潑,很有童真。但她的比喻也有些地方可以改善。她把青蛙的叫聲比喻為不速之客。整篇文章的基調色彩都較為喜 悅,「不速之客」是負面色彩的詞語,用來比喻令人喜愛的景物,就有點格格不入。
比喻不可以濫用,具體的事物直接說就可以了,只有抽象的情感和道理才用比喻。這些景物都是具體的,為甚麼還要用比喻呢?作者很感性,看到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這些感受很抽象,很難令讀者感同身受,比喻就是把作者對景物的感受形象化。
2011年9月24日 傍晚
(刊於《喜樂少年》20111023,3)


句與句的銜接 / 魏鵬展

句與句的銜接    / 魏鵬展

媽 媽的珍珠項鏈是一顆連接着一顆的,每一顆都緊緊地挨着旁邊的珍珠,這樣才美麗。如果中間破了一顆珍珠,項鏈就有了罅隙,看起來就不美麗。我們寫作文章也是 這樣,句子與句子也要連起來。那麼句子怎樣才算連接起來呢?原來我們寫文章要把意思相近的事情一起寫,上句寫了甚麼,下句也要接着寫甚麼,千萬不要東拉西 扯,一句話意思未說好,又談其他事情,這樣讀者就很難明白我們寫甚麼。
李海晴的〈幸福,想念〉的句子就銜接得很好。她先是寫桌上的圓珠筆,這筆是外公送的,藉此過渡到思念外公,又用「我最記得,」引起與外公的回憶,最後又用 「如今,」回到圓珠筆,帶出要好好保存它,也總結到懷念外公對自己的關懷。同學們可以看到整篇文章都圍繞著筆和外公來寫,與這主題沒關係的一句也不寫,而 且句與句的邏輯也是順着寫下去的,這樣文章就很容易理解。
在這篇文章裏,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用「我最記得」來引起外公的往事,這些往事與作者談眼前圓珠筆有點不同,這句的作用就是轉折。刪去這句,由圓珠筆直接寫外公 的往事,就如珍珠鏈中間有了些小罅隙,意思就不連貫。「如今,」的作用也是一樣,把筆觸由談外公往事帶到眼前的圓珠筆,這個作用也是轉折。意思的轉折與過 渡都要給讀者提示,否則讀者就很難明白。我們常用的轉折用語還有「然而」、「可是」、「卻」等。
黃 彬華的文筆就更好,他的〈觀雲海記〉完全不用轉折語。他在文中開始寫雲的各種形態,然後又由小鳥過渡到大貨車,再由大貨車寫到大鬧鐘,最後就到五年級升六 年級的功課問題,這些事物雖然不是順着寫下去,但中間的過渡完全不用轉折語,如「但是」、「雖然」等,讀者仍然能順着句子的意思讀下去,完全沒有轉折的突 兀感,這是為甚麼呢?原來當作者想寫小鳥時,就先說沙塵進了眼,看不到雲,但看到小鳥;寫小鳥到大貨車時,作者就寫閉目聽小鳥唱歌,但被突然駛來的貨車吵 醒;寫貨車到鬧鐘時,作者則寫汽笛聲很噪吵,像大鬧鐘,最後過渡到升六年級的功課問題,句子中間的過渡全靠意思的層層遞進,上句談了甚麼內容,就留下一條 小尾巴,下句則拉着這小尾巴寫下去,這樣句子就像媽媽的珍珠項鏈,環環相扣,中間不留罅隙。
2011年7月25日 深夜
(刊於《喜樂少年》2011年9月25日,頁3)


窮則變 變則通─創作靈感的延續 / 魏鵬展

窮則變 變則通─創作靈感的延續   / 魏鵬展

宋人朱熹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朱熹覺得寫作靈感可從讀書得來。讀書是否一定能給創作者源源不絕的靈感呢?很多作家年青時,文思洶湧,一寫就數百首詩,結果江朗才盡,靈感盡失,不論怎樣看書,還是不能再有新作。靈感的缺失是所有創作者和藝術家都要面對的問題。
最近好友送我一本《十一詩章》。書中收錄了十一位詩人的新詩,應該都是他們的近作和得意之作。其中較觸目的是秀實的詩。秀實是一位文學老前輩,寫詩超過三十年,著作甚豐。他能夠堅持創作三十年以上,而且中間沒有中斷。如果我們把集中的新詩與他的少作相比,可以發現風格變了很多,甚至可以說是兩個人的風格,兩種不同的創作手法。一位有成就的詩人應能不斷突破自己的風格,題材內容上也應不斷擴闊,否則就是創作生命的終結。秀實不是一位現代主義的詩人,但在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詩很有現代主義的色彩。
不必為存在的延續而焦慮
總有辦法可以計量出遷徙的途徑
此時,在過於擁擠的空間內
未來只能如瞎子般小心翼翼地摸索着

……

在蒼蠅都飛走了的靜夜
可以扶着一根柔軟的繩索
攀爬到窗台上
偷偷與你幽會 (秀實〈想象〉
這首詩有現代主義詩歌的特色。現代主義詩歌多寫大城市的感覺和迷亂,在詩中多表現微妙的和瞬間的感受。秀實這首詩寫的正是城市的的孤寂感。詩中敍述詩人在擁擠的房間中漫無目的,無所事事的孤寂;又幻想自己在靜夜爬上窗台與情人幽會。這些微妙的感受都是很個人的,不涉及社會問題。
疲倦時讓瓶蓋打開
思念的香氣便散發出來
那是換季時的叮嚀

叫一個柔弱的身軀
蜷縮在熏香的溫暖中
那混合了雄性的醉人情欲 (秀實〈薰衣草〉)
一瓶薰衣草的香氣令詩人疲倦的身軀回憶起情人的香氣。詩的基調是以孤寂和個人微妙感受為主,整首詩不涉及社會大主題。這種情感基調與現代主義詩歌很相似。這類詩愛把痛苦、憂鬱沮喪理想化和浪漫化,詩的主題又與現實生活取一個遠遠的距離,只走向內心的世界和感覺的世界。秀實在《十一詩章》中的詩多是這種特色。這種詩歌風格又與他早年的詩作有很大差異。我們看看秀實於1987年在《香港文學》發表的新詩〈山腳下〉。
這裏,一個山腳下的
小小村落
無聲的流水有
回航的漁船有
問路的歸人有
童話色彩般的房子有
偶爾傳來的三兩聲
「閣閣」─「咯咯」 (秀實〈山腳下〉)
這首詩的文字明顯比《十一詩章》中的文章更明快,甚至此詩有近作中沒有的古典詩的意境。這首詩除了寫景,更寫出了漁村生活的景象,詩歌主題緊扣社會現實。這首詩肯定不是以現代主義手法寫成。
同一位詩人有兩種不同的創作風格,這是新詩創作的突破。一個詩人很容易就固定於單一的風格,以致後來的作品欠缺新意,這就出現靈感缺失的問題。窮則變,變則通,我們可嘗試新的創作手法,新的作品將有新的驚喜。從寫實的風格走向內心的世界和感覺的世界的現代主義風格,不只是秀實,余光中的詩被譽為風格多元化,他的近作也走向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文學的潮流。現代主義的積極意義在於對浪漫主義坦白奔放的反叛,和新詩直露膚淺風格的反嚮。現化主義詩歌的文字語法有很多破格,甚至不合邏輯。例如「我是一個年輕的老人」,這種不合邏輯的句子寫出了青年未老先衰的時代病;「美麗的夭亡」是寫出了事物的新關係;「很藍色的憂鬱」是借助通感的修辭手法把憂鬱和視覺上的顏色聯繫起來。這些現代主義的文字特色都大大擴大了新詩語言的感染力。
但現代主義新詩強調寫大城市的感覺和迷亂,表現詩人微妙和瞬間的感受,這與廣大讀者有些脫節,不能夠為廣大讀者所理解和接受;現代主義詩歌的作品又刻意把意象和意境分離,把內容主題深藏,這就更難引起讀者共鳴,更難觸動人心。筆者認為創作人應嘗試不同的創作風格,以延續創作生命,甚至把兩種創作風格融合在一起,取長補短,又是一種新風格。創作生命的延續除了嘗試不同創作方法外,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從生活中去深挖。「走千里路,識萬種人」是創作的永恆泉源。有了生活,我們還須以同情和共鳴的敏銳心靈多感受人與人的情脈和事物的神韻,那創作的泉源才可越挖越深,泉水越流越遠。
2013年3月28日 夜


創作靈感之厚積薄出 / 魏鵬展

創作靈感之厚積薄出  / 魏鵬展

一 位作家除了要看很多優秀文學作品,從前人的作品中吸取養分外,最重要的是生活感受。生活是人人都有的,在同一件事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只有敏 感的創作人才能從生活事件中有所感受,而這感受呈現於文字中就成了很有感情的作品。創作最忌是無病呻吟,沒有感受,硬要寫出感受,那是裝作,讀者一看就 知。張愛玲有相當深刻的愛情經歷,她的作品之所以那麼觸動人心,深切的體會和感受是不可少的;後來她移居到美國,就沒有甚麼創作了,有人說這是由於她在新 環境,沒有感受,就沒有靈感。不只文學如此,其他藝術也有同樣情況。中國現代畫家齊白石很擅長畫蝦。聽說每次他要畫蝦前,都會放一盤蝦,然後蹲着看數小時 蝦游泳的姿態,直至有了感受,才下筆畫。齊白石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感受到蝦觸鬚擺動的神韻。
老舍的小說被公認為藝術性很高。他曾談及自己的創作經驗時提到自己很注意人們的談話,會刻意留意人們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情感下的語氣變化。這對小說家來說 是必須的,只有這樣作家才能寫出傳神的人物對話。小說人物對話寫出神韻來,人物的性格也就寫活了。我們寫詩何嘗又不應如此,在有限的生活經驗中,我們要刻 意感受生活,這樣作品才有情。以我的作品為例,過去我曾以直接經驗和間接經創作,其中較滿意的作品都是直接經驗創作的作品,間接經驗的作品,後來重讀,我 總覺作品中欠缺真切感受的情。
紅玫瑰  魏鵬展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紅玫瑰在哪裏?
黑色的刺上有紅色的鳥聲
在最美的手上劃上最醜的名字
媽媽說我很怕痛
橙色路燈碎了啤酒樽
男孩子都愛看美腿
紅色的字是很美的裝飾
結了痂的名字不美麗
輕輕劃一劃
美麗的紅字令我忘記了痛
紅玫瑰在哪裏?
玫瑰的刺戳進黃鶯的心
黑色的刺上長出了
血色的玫瑰
這首詩是純靠間接經驗創作的作品。作品是寫一個界手少女為所愛的男子界手的心路歷程。「玫瑰的刺戳進黃鶯的心」是簡接經驗。雖然我曾在玫瑰園仔細觀看過玫瑰的刺,但我從未看過黃鶯,這些都是以意創造的間接經驗。一個曾經為情人界手的少女讀了這首詩,可能覺得我在無病呻吟。所謂少女情懷如詩,以男人的角度寫少女情懷,還是有點「隔」。
收拾   魏鵬展
蒲公英風一吹
飄落在路旁的草葉上
貨車駛過
又不知飄到哪裏……
收拾細碎
收拾了心情
有用與無用沒有意義
丟棄舊的
新的更好嗎?
迎面擦過相識的陌路人
天空的雲很黑
微雨打在袋裏
東西很重
雨點打濕了臉
風一吹
很冷
再 看這首以直接經驗寫的拙作,現在重讀,我還是覺得比上一首好。這首詩寫的是我在一所學校離職時所寫的。拙作的文字不算很工巧,手法也不是很創新,但現在重 讀很難感受當時的心情。我們創作新詩,不斷刻意在文字上求工,技巧上求變,有時作品還是令人不滿意。有人提出詩人應該厚積薄出,所談的「厚」就是真切的生 活體驗。生活經驗須要積累,創作雖是終身持續的,但就不能太濫於創作。有人一天寫一首詩,一年寫了數百首詩,但很快就寫盡了,變成江郎才盡。我們要很珍惜 與人互動的經驗,感受人與人的情脈;也要行萬里路,感受山水的神韻和意境,厚積了人生經歷感受,薄出的作品就是生活感受凝煉的精華。
2013年1月22日 晚
(刊登於《圓桌詩刊》39,201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