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新詩 疫下小確幸
魏鵬展推動兩岸四地採詩 堅守七載
《香港仔報》2020年9月30日
「香港可以讓人創作的空間很小,都市人能寫一首詩,已經算是很幸福……。」對於身兼教職的80後香港詩人魏鵬展來說,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以致苦悶的疫情下中寫一首新詩,已經是一個小確幸。不僅如此,作為香港小說與詩協會會長及《小說與詩》主篇,魏鵬展近十年還致力推動兩岸三地以致海外華人的詩歌創作與交流,即使在疫情下亦從不中斷。
自中學時代就愛上詩歌創作的魏鵬展,在一間茶餐廳用他平實的語調,向記者訴說他新詩創作的初心:「我在九龍華仁書院唸書,中文老師講課時常提及作者生平。當讀到一篇好文章,共鳴之處,令人震撼。我當時就想,人死後,只有作家的思想感情還留在讀者心裏,自此就開始了作家夢」
「2009年,香港大學碩士畢業後,我開始寫詩,一寫就寫了十多年。我每個月都一定會寫一首詩,最近在美國《新大陸》詩刊發表了兩首詩:〈坐在木板上的釘〉、〈冰冷的玻璃門〉」魏鵬展早年在港大修讀中國語言及文學碩士,其後在中山大學修讀中文系文學博士,專門研究古典文學。從研究古詩到寫新詩,魏鵬展直言,新詩才一百年,可以發展和突破的空間還有很多。
2014年,魏鵬展出版他的第一本詩論《新詩創作法》以及處女詩集《在最黑暗的地方尋找最美麗的疤》,該詩集是他用七年多的時間,以每日一詩,集結89首而成書,至於《新詩創作法》則是共公圖書館長期暢銷閱借書之一。魏鵬展表示,他下一個目標是寫夠100首新詩,出第二本詩集,現時已寫了74首,預計兩年後會再出詩集。不過,他希望可以同時在內地出版。
魏鵬展寫詩、也採詩。他現時主篇的文學刊物《小說與詩》同時接受來自香港、澳門、內地、台灣和海外華文作者的投稿。刊物自2013年9月創刊以來,每三個月出一次,一年四期,至今從未間斷,只求為作家提供一個較正式的發表平台。回想當初的堅持,魏鵬展平淡地說:「刊物最初只出版了兩期,原來合作的詩人退出。因不想中途放棄,找了大學同學吳漢松一起辦,一辦就是七年。」
《小說與詩》每期收逾千詩稿
魏鵬展續說,刊物印好後,他說服了多間書店同意寄賣,也說服內地與港台以及外國多間主要圖書館讓刊物上架,其後又在法國註冊成國際期刊,這才算真正發行。現在每期約收一千詩稿,三、四百小說稿。內地數以百計,香港、台灣數十,美國、馬來西亞也有幾個。
「我們辦的文學刊物只看作品,不看人」魏鵬展強調,面對上千的作品,他們要仔細嚴選佳作。魏鵬展舉例指,最近收到很多關於疫情的詩,其中一首題目也沒有,但寫得很好,有新詞、新句、新思維,讀起來讓人有驚喜,所以選用了。對於各地詩風的不同,魏鵬展認為,大陸的題材多寫風景或鄉愁,有五四文學的影子;台灣及香港則較傾向於現代主義。
寫出觸動人心意象 比打機還high
新詩起源於1917年的新文學運動。魏鵬展表示,現代詩有很多派,他不屬於任何一派,因為他主張學習現代主義的新詞、新句、新思維,甚至現代情懷,但又主張從古詩吸收營養。他解釋:「現代主義是純詩,有意象,而沒有意境,主題模糊或隱藏;我卻主張詩一定要有意境,而且要有令人驚喜及觸動人心的意象及意境。」
在採訪過程中,魏鵬展多次提及新詩創作要講求意像。他表示,自己很注意身邊的事物,因為要捕捉意象。他會叫學生寫出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並會引用一些名家,甚至自己或學生的作品,去引導他們去欣賞甚麼是觸動人心的意象。
2017年,魏鵬展在天水圍一間中學任教,寫了〈我看到天空的藍色很謙卑〉(見附錄),表達對天水圍的感受。他表示,這是他目前最喜歡的詩作,現在重看有些意象亦覺得滿意。魏鵬展形容:「寫詩和看書都會令人上癮,這比打機打到好high,滿足感更大。」如果能寫出一首好詩,自己能感受詩中的情感,會感到很滿足。
指創作要帶出正面訊息
魏鵬展寫詩、採詩,也談作詩方法。詩刊《小說與詩》的編輯序:「寫詩要悲而不傷」、「文學創作要慢活」、「文學的真善美」……等等,其實就是「詩話」。魏鵬展指,文學創作要帶出正面訊息,讀者也喜歡他寫的編輯序,有讀者亦因此訂閱或購買《小說與詩》。
(原載於〈一月一新詩 疫下小確幸 - 魏鵬展推動兩岸四地採詩 堅守七載〉《香港仔報》2020年9月30日,頁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